輪狀病毒是最常導致嬰幼兒腸胃炎的病毒,約佔台灣嬰幼兒腸胃炎的10 %。在電子顯微鏡下,這個病毒看起來就像輪子一樣,所以叫做輪狀病毒。它的好發季節是從每年的十一月到隔年三月,但台灣由於四季分野並不明顯,所以四季都可能有病例發生。6個月大以後的嬰兒體內不再有來自媽媽的抗體保護,加上4~6個月大起,嬰兒喜歡將東西放進嘴巴裡(口腔期),同時父母比較會帶小朋友出門,所以感染的機會大增而為發病高峰期。
輪狀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,也可以透過接觸以及飛沫傳染,潛伏期約24~72小時。輪狀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天之久,也可以在手上存活數小時。輪狀病毒可以在人的糞便中維持穩定感染力達一周之久。
輪狀病毒的患者,每公克的糞便中,就有10億隻病毒。家中如果有1個人感染到輪狀病毒,全家都會腹瀉的機率大約有25 %。在嬰兒的拇指或玩具上只要沾了1小滴充滿病毒的水珠,就可以致病。病毒入口後,24小時內,10個病毒就可增加到數百萬顆病毒,而造成腸道細胞死亡。大量液體及電解質隨腹瀉而排出體外,此時若不補充液體,病童減輕的體重可高達10%,而在1~2天內休克。
在初期會有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症狀如輕微咳嗽、流鼻水,接著會發燒、腹痛合併持續嘔吐約1~2天,然後會出現像蛋花湯一樣很水狀的腹瀉,1天可能多達10~20次,整個病程約7到10天才會改善。由於只要10顆病毒就能發病,所以輪狀病毒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發生率類似,5歲以前的感染率都接近100%,改善衛生條件也無法降低疾病的發生率,顯示該病毒的傳染性極高。
大約有5%的病童,會合併出現脫水(皮膚變乾燥、嘴唇乾裂、尿量減少、眼眶下凹、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及心跳急促),甚至會出現休克、昏迷、電解值不平衡、酸中毒等嚴重併發症,這時候就有需要住院給予點滴治療。
此外,輪狀病毒感染後,抗體的保護時間僅維持數個月,因此仍可能重複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輪狀病毒。
孩子得了輪狀病毒腸胃炎,該怎麼辦? 若孩子染病了,在居家生活的照顧上,則需留意下點幾個重點: ●加強洗手。 ●家長在接觸病童及更換尿布後一定要洗淨雙手,避免傳染其他幼童。 ●如有感染情形發生,避免出入公共場所、托兒所、幼稚園及學校,避免造成集體感染的發生。 ●保持環境清潔及消毒。 ●在飯前以及大便後都需要洗手。
治療方面則以症狀治療為主,可以在幼兒腹部塗抹少許薄荷油,減緩腹脹腹痛。另外要少量多餐,可吃一些白稀飯、白土司、白饅頭等清淡食物,甜食、油膩食品都應當避免食用。
喝母奶的小朋友,因為母奶吸收利用率好,營養成分也夠,即使孩子腹瀉,也可以繼續餵食。反之,喝配方奶的小朋友在腹瀉時,如果再餵食含有乳糖的食物,容易造成吸收不良以及加重腹瀉的情形,建議可暫時改用無乳糖奶粉餵食,1至2星期後再改回一般嬰兒配方奶粉。為防止脫水,可適度補充口服電解質溶液。對於已經吃副食品的嬰幼兒來說,以清淡飲食即可(米湯、稀飯)。
輪狀病毒該怎麼防? 在疫苗未發明上市前,一般觀念是「勤洗手」與「改善衛生環境」,但實際上兩者效果都十分有限,並無法有效預防輪狀病毒。目前已經有兩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,建議在嬰兒滿6個月之前完成口服,有80%以上的預防效果。兩種新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都不會有引起腸套疊的副作用,其他發燒、腸胃症狀等副作用則都不超過1~2 %。
文/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盧英仁
|
留言列表